查看原文
其他

试着形成第3选择,这位语文特级教师手把手教你学会批判性思维

2017-08-23 外滩君 外滩教育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n0533cbbkh5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看点  批判性思维让孩子分清事实和观点,不用主观直觉思考问题,了解真实现象。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?外滩微课85讲中,邀请了曾出过多本教育专著中学语文特级教师、全国优秀校长凌宗伟,为我们讲一讲这一看似“高大上”而实际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学问。


主讲 | 凌宗伟   整理丨张燃

编辑丨李臻


在外滩君采访过的诸多中外名师中,很多都会提到拥有“批判性思维”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,并反复强调,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孩子各科目的学习上,还充分体现在其个人成长当中。

 

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认为,所谓批判性思维,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。其实就是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问,然后透过现象去了解问题背后的问题,如此而已。

 

凌宗伟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、全国优秀校长、《中国教育报》“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”之一,曾出过多本教育专著。很多人觉得批判性思维很“高大上”,但凌老师认为,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无数可以运用它的例子。批判性思维不是一门学科,而是一门训练人们如何成为优秀思考者的学问。

 

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呢?我们来看看凌老师在外滩微课的课堂上是怎么说的。


 

1在直觉的基础上,让理性紧跟其后


凌老师认为,如果我们总是在批判别人,却很少批判自己,那么批判性思维就无从谈起了。所以,当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时候,首先要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、乃至言辞是否有不妥的地方。

 

有一本书叫《快思慢想》,谈到人的思维有两套系统,一套系统是直觉,一套系统是理性。许多时候,我们往往用直觉代替了理性。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,例如很多人往往会用个体的现象来代替整体的现象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偏概全。


这样的状况在我们日常的行为方式、思维方式、以及言语方式上常常会发生。久而久之,就会将我们的思维由一个极端牵扯到另外一个极端。

 

所谓的格物致知精神告诉我们:“不管研究科学,研究人文学,或者在个人行动上,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,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。”但更多的是要对自己的怀疑。


批判教育学中有一个经典的观点:现在所言即已过时。就包括我们今天现在在这样一个场景下所说的、稍纵即逝的这样一种言辞其实随着时间的迁移已经过时了,强调的是对任何人的言论,包括对自己的言论,都不要盲从和迷信。

 

所以在许多时候,看到事物和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提醒孩子:要在直觉的基础上,让理性紧跟其后。

 

2阅读相关书籍


凌老师强调,要多读一些关于思维的专业书籍,才能理解别人的思维是如何进行的,进而去反思我们日常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,尽可能避免极端化的、情绪化的表述,读着,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得到慢慢的改善。

 

有一本书叫《在没有问题里寻找问题》,提醒我们要努力寻找那些事物和表达中有趣的一面,而不只是要么从正面去考虑,要么从负面去考虑。要跳出两维的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,这样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客观、全面一点。



3把批判性思维当做一种习惯

 

凌宗伟老师说, 培养批判性思维,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待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,甚至那些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观点,我们都要带着批判性的观点去看。比如“眼见为实”,但是,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吗?如果没有仔细审察,综合其他信息,那么对于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就很容易出现偏颇的判断。

 

要不断提醒自己和孩子,文字或事实的背后可能还有许多被遮蔽的东西。生活中无论是谁,都有选择性的表达、选择性的遗忘,凌老师笑着说:“今天我这文字,也想想把自己最优雅的一面表现给大家,把自己最丑陋的一面掩盖起来。”

 

谈到事实,就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——用数字说话。“数字”就一定可靠吗?例如,“霍普金斯大学1/3的女生嫁给了大学老师;这款榨汁机的榨汁功能增强了26%;高速公路,晚上7点的事故是早上7点事故的4倍,所以早上出行生还几率高得多....”事实果真如此吗?

 

要让孩子明白,数据的背后是有特定的条件的,如果我们不寻求数据背后特定的条件,就会被欺骗,上述三个数据的背景是这样的:霍普金斯大学总共录取了3名女生,其中一名嫁给了老师。“这款榨汁机的榨汁功能增强了26%。”是与哪一款相比的呢?是杠杆原理的,还是手摇的,还是其他机械的?至于行车发意外率高低,与时段就没有多单关系,关键在车流量的多少。

 

大数据背景下,家长更要有选择、甄别各种信息的意识,并要将这种意识传递给孩子,让孩子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形成自己的判断,这也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。

 

4试着学会第3选择

 

凌老师还提到了《第3选择》这本书,我们不妨先看看它里面的观点:珍惜差异,人与人是不一样的;看见自己,既要看见自己的优势,又要看见自己的不足;我们各自有自己的观点,尝试站在他者的立场思考问题,然后大家坐下来一起商量,形成第3种选择;如果大家坚持自己的观点,我们不妨融合不成就放下...

 

《第3选择》讲的是在许多时候,不要直接提供建议,无论建议有多好,家长都会剥夺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,也就是与家长一起谈论、思考某个问题、理清所有复杂情绪的机会。家长让孩子丧失了主动面对问题以及发挥创意灵活应变的能力。所以,为孩子包办一切实际上是害了孩子。

凌老师说,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,我们要鼓励孩子说出“我认为真相是什么”,而不是“我爸爸如何说”“我妈妈如何说”“我老师如何说”。

 

5从学会提问开始

 

凌老师教过初中,教过高中,可是他最羡慕小学老师,因为小孩子还有着表达的欲望。要做保持自己永远是一个“提问的人”,一个“怀疑一切的人”,就要呵护儿童的天真与无拘无束。

 

初中、高中的学习,因为升学的压力,孩子们渐渐习惯了一味的听,失去了质疑与批判的热情,许多时候无论你如何激发、点燃,他们只会做一个听众。

 

如何让孩子做一个会提问的人?凌老师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:向“事实”与“数字”提问,向智者(专家、学者、老师,还有书本)提问,更重要的是向自己提问:我是怎么想的?我是怎么做的?我为什么会这样想?为什么这样做?诸如此类。



 凌老师在微课的最后还向大家推荐一本《学会提问》,家长不妨从教会孩子提问入手,来提升培养孩子思维。



以上为外滩微课第85讲概要

收看本次微课完整视频

请加入“VIP专享”


点击下图 

了解更多VIP福利



阅读原文,立即开通外滩教育VIP专享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